机电工程学院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 聚焦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质量

发布日期:2025-11-10    浏览次数:

为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,增强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适配性,11月10日下午15时,机电工程学院在2号实训楼209会议室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题研讨会。会议由学院主任栾子奇主持,各专业负责人、骨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参加,围绕“强化内涵建设、深化教学改革”主题展开深入研讨

栾子奇主任:立足产业需求,构建动态优化机制

会议伊始,栾子奇主任结合学院发展规划,阐明了本次修订工作的核心目标。他指出:“当前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对机电类人才的技术集成能力、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此次修订需坚持‘三个对接’——对接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,对接岗位需求优化技能结构,对接学生发展完善成长路径,推动人才培养从‘规模扩张’向‘质量提升’转变。”
栾主任提出修订工作的三大原则:

系统性:统筹专业基础课、核心课、拓展课的比例,避免内容重复或断层;

前瞻性:将工业互联网、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纳入教学体系,预留课程更新空间;

个性化:增设“智能装备维护”“机电产品创新设计”等方向模块,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。

教研室分组研讨:聚焦关键领域突破

与会人员按机器人技术、电气自动化技术、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多个专业分组,围绕课程体系重构、实践教学改革、教学质量评价等议题展开讨论,形成多项具体建议:

课程体系优化:压缩部分陈旧理论课程学时,增设《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》等前沿课程;推行“1+X”证书制度,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融入专业教学,实现“课证融通”。

实践教学升级:构建“基础技能实训—综合项目实践—企业真实任务”三级实践体系;扩建虚拟仿真实验室,开发机电设备故障诊断、自动化产线调试等数字化教学资源。

教学评价改革: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考核,增加实践操作、项目答辩等过程性评价比重;建立学生能力成长档案,跟踪记录技能证书获取、竞赛获奖、创新成果等情况。

骨干教师建言:以生为本深化教学改革

在集中交流环节,多位骨干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改进建议。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冯浩老师提出:“可借鉴‘项目式学习’模式,将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课程与企业真实产品开发结合,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。”机器人技术专业郭世成老师则建议:“利用学院现有智能工厂实训平台,开展‘周轮岗制’实践,使学生系统掌握从设备安装到运维的全流程技能。”

栾子奇主任总结:明确路径,扎实推进修订工作

会议最后,栾子奇主任对后续工作作出部署:“各专业需在规定时间完成修订,经教研室集体论证后,提交院学术委员会审核。修订过程中要重点把握‘三个平衡’——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平衡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平衡。”他强调:“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‘总纲’,必须以严谨的态度、创新的思维推进修订,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”

此次修订会的召开,标志着机电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改革进入深化阶段。学院将以此次修订为契机,持续完善“产教融合、岗课赛证贯通”的育人机制,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“精操作、懂技术、会创新”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
 

上一篇
下一篇